公司新闻
惠安石雕:传承1600多年的工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pg电子模拟器
pg电子试玩平台泉州惠安,被誉为中国石雕之都pg电子模拟器。延绵30多公里的惠安惠崇公路至黄塘高速路两侧,数百家石雕厂星罗棋布,门前摆放的石雕作品琳琅满目,造型栩栩如生。
碑石、城市园林雕刻、建材建筑构件、宗教雕刻、石木家私器具、工艺品惠安石雕随处可见,早已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。惠安石雕这一传统工艺,始于1600多年前的晋朝,经过历代名匠大师的传承创新,早已走出国门,奔向世界。目前,惠安石雕产品远销日本、韩国、东南亚、中东、欧美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,占全国同类产品外销的40%以上。国内,北京十大建筑物、著名侨领陈嘉庚的集美鳌园、泉州东西塔洛阳桥,海外的美国华盛顿马丁路德金雕像、东南亚等国的建筑、佛像、碑刻都闪烁着惠安石雕的艺术光辉。
泉州文化底蕴深厚。2006年6月,惠安石雕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为泉州璀璨的文化增添一抹亮色。
王经民,中国工艺美术大师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、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高技能人才。
15岁拜父为师,18岁出道带徒,22岁开办石雕厂。1967年出生于惠安崇武的王经民,与惠安石雕的缘分妙不可言。作为目前惠安唯一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惠安石雕”代表性传承人,王经民一项项荣誉背后,也折射了石雕行业的发展历程。
王经民师从其父王清标。王清标曾参与过毛主席纪念堂建设,还是惠安影雕的三大创始人之一,一直是儿子王经民心中的偶像。打小,父亲做的口衔小球的石狮子、浮在水面上的莲花盏、精雕细琢的东西双塔等,精巧得让王经民爱不释手。
毫无悬念,在那父带子、师带徒的石雕技艺传承年代,初中毕业的王经民,正式跟着父亲从最基础的石雕雕刻技术学起。严格要求的父亲,倾心教他石雕雕刻的各项技术。不到3年时间,王经民已能出师,石雕的主要四道工序:雕扑、平直、镂剔、打巧,他已运用自如并达到熟能生巧。
20世纪80年代中期,在惠安石雕厂工作的王经民,与同事雕刻最多的是墓碑石刻和建筑构件,产品已销往东南亚地区。他印象深刻的是,当时新加坡有个商家,前来定制沉花工艺做的飞天石雕,算是当时较有新意的作品。
那时王经民已远近有名,成为惠安“头手师”(当地人称第一工匠),慕名而来的海内外客户一拨又一拨。当时雕刻的内容,大多来自戏曲人物,而且都选择比较喜庆、吉祥的题材人物。
尽管自己已在惠安石雕界有影响力,但王经民认为,一件精美的石雕艺术品,需要潜心专研不断创新。为此,闲暇时间,他时常给自己加压充电,自学国画、建筑、书法等多门学科,力求惠安石雕精美传神。
1989年,王经民创办属于自己的石雕厂,并收徒传承石雕技艺。尽管办工厂,王经民仍潜心创作,并结合市场需求,探索技艺改革技法创新。他融入针黑白技法,把石雕原有的单一颜色,通过不同的表面处理方法,呈现出不同着色效果。
沉下心与石雕打交道大半辈子,王经民称这与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分不开。他坦言,当初能坚持,更多的动力是为了赚钱养家,这是家庭赋予的责任使然。此后这份责任感和荣誉感,不断推着他往前走。
“如果单纯只是做生意当老板也行”,王经民称,但从他内心角度想,自小从事这家传的石雕技艺,他就必须达到相应的荣誉。这荣誉不单为个人,也应该是对行业的肯定,并带动这个行业的传承。
精益求精,从事石雕创作40多年来,王经民不断出精品。其作品《女娲补天》作为石雕唯一代表作参加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,《佛在心中》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,《如意弥勒佛》被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pg电子模拟器,《精卫填海》被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收藏。《仙女舞凤》等30多件作品获得省部级奖,《龙的传说》等20多件作品荣获国家级奖。
20世纪90年代开始,惠安石雕藉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进入鼎盛时期,国内众多纪念馆、纪念碑、城市雕像基本出自惠安。20世纪90年代末,当时刻有开元寺、老君岩等泉州建筑物代表的石雕衍派影雕,因其便于携带,成为探亲访友相送的赠品。
惠安石雕能在世界石雕界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,王经民称,这归功于当地石雕手艺人对惠安石雕传统的坚守。有了传统手艺传承的根基,加之惠安优越的地理位置,便于与世界诸多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和技艺交流,让新鲜血液不断补充进来,惠安石雕也得以“与时俱进”。诚如他工作室门口蹲坐着那只颇有漫画之风的石猫一般pg电子模拟器,既有惠安石雕的“基本功”,又蒙上了一件“时尚外衣”。